《我的前半生》读后感

更新时间:2023-06-07 22:17:29
《我的前半生》读后感

品味完一本名著后,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,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。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?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《我的前半生》读后感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《我的前半生》读后感1

今年暑假我有翻开我的书柜,又读完了爱新觉罗·溥仪先生的《我的前半生》,有些感受。溥仪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不平凡的色彩,这些不平凡,造就了他这一生的特别历史,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的历史。这里面,有闹剧,有悲哀,有疑惧,有希望。

1906 年,溥仪出生于北京,1908 年慈禧临死前选择了溥仪继承皇位,慈禧的一句话,改变了溥仪的.一生。1911 年清帝溥仪逊位,从此,清室的复辟闹剧便一幕幕的开始上演了。先是张勋带着辫子军帮助溥仪复辟,然而溥仪就又退位了。溥仪第三次做皇帝是在1934 年的伪满洲国,称帝为康德皇帝。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,溥仪于1932年初在长春(当时称为新京)任满洲国执政,后于 1934 年初称帝。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,溥仪作为伪满战犯被关押于前苏联,五年后回国进行改造,十年后得到国家特赦,任职于全国文史资料委员会。1967 年,病逝于北京。宣统皇帝,大清逊帝,伪满执政,康德皇帝,战犯,普通公民,这些字眼写照了溥仪先生的一生。

伪满十四年的历史,是悲哀的。由于清室宗庙受到孙殿英军阀可耻的盗墓行为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,激起了溥仪恢复帝业的愿望,而这个愿望又恰恰是跟那个时代所背离的,正如杨天石先生所说:“历史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”,这个愿望不会实现,也不可能实现。被这个愿望冲昏了头脑 ……此处隐藏7850个字……断,母亲对他的感情更是疏离,最后不堪受辱选择了自杀。每个人都对他表达着尊敬却又疏离的“爱意”,使他做了一个不知温情不懂疾苦的皇帝。唯一对他流露出温情奶妈,却在一生中经历坎坷,存在希冀地期盼着生活,忍受着苛刻的条件伺候着大清朝的皇帝,在最后被遣散回家后发现自己的女儿早已不在人世,这是醇亲王府为了让她好好照顾溥仪而压下的消息。

在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之际,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饿殍遍野之际,在国土即将沦丧之际。紫禁城里依旧穷奢极华,讲究着排场,宣示着皇家与庶民之不同。当时的人真的会觉得这就是我们拼命守护的国家吗?值得吗?

有种悲凉之感,《觉醒年代》里陈独秀问留洋回来的博士胡适,中国该走怎样的路,胡适说不知道。当时的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中国该走怎样一条路,该走到哪去。究竟是复辟还是共和,他们磕磕碰碰地摸索着,寻找着适合中国的道路,寻找着拯救中国的`一剂良方。无比感谢我们的前辈,在那般艰难困苦的情况下,仍能坚定自己的信念,在黑暗里摸索着,双脚占满了泥泞,只为解救这个病入膏肓的国家。

再觉得离谱的一个点,所有人都能看到清朝步步的衰败,却还是会为清朝的赏赐、谥号、官职……而疯狂。连进步青年胡适都不能免俗,会为见到皇帝而荣幸。在《觉醒年代》中我就不理解胡适,他究竟是和陈独秀一起的革命派还是如清朝遗老一般的保皇派,可能是我的知识储备不足,阅读书籍不多,对人物了解不够,才会有这些不成熟的见解。但是书读到这里 我想起《觉醒年代》中陈独秀的一句台词:“中国之所以这么糟糕,就是因为郭心刚太少,胡适之太多!”不能说谁有错,每位先贤都曾为中国的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,可能是立场不同。更有甚者为了谥号跳河求个“贞端”,满目荒唐。

一些凌乱的语言和不成熟的见解。

《《我的前半生》读后感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